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種妊娠晚期罕見的嚴重并發癥,以肝臟脂肪快速浸潤為主要特征,可能由激素異常、代謝紊亂、線粒體功能障礙、遺傳缺陷、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需通過終止妊娠、血漿置換、器官支持、藥物干預、重癥監護等方式治療。
1、激素異常: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顯著升高可能抑制脂肪酸氧化,導致甘油三酯在肝細胞沉積。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脂食物攝入,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補充,有助于減輕肝臟代謝負擔。
2、代謝紊亂:妊娠中后期出現的胰島素抵抗會促使游離脂肪酸釋放增加。每日監測血糖變化,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如燕麥、蕎麥作為主食,配合30分鐘孕婦瑜伽可改善糖脂代謝。
3、線粒體功能障礙:胎兒發育需要消耗大量長鏈脂肪酸,導致母體線粒體β氧化超負荷。補充左旋肉堿和維生素B族可輔助能量代謝,避免空腹時間超過8小時以防低血糖誘發。
4、遺傳缺陷:脂肪酸轉運蛋白或線粒體酶編碼基因突變約占病例15%。這類患者通常表現為頑固性嘔吐伴黃疸,需通過基因檢測確診,分娩后需長期隨訪肝功能。
5、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或皰疹病毒感染可能誘發免疫介導的肝損傷。出現發熱伴轉氨酶升高時需進行病毒血清學檢查,必要時使用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控制。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應嚴格遵循低脂高蛋白飲食,每日分5-6餐進食,優先選擇清蒸魚、雞胸肉等易消化蛋白。保持每天2000ml水分攝入,避免劇烈運動但需進行床邊踝泵運動預防血栓。出現持續性右上腹痛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就醫,產后6周需復查肝臟超聲和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