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髕骨脫位建議在兒童骨骼發育基本完成后進行手術矯正,通常為8-12歲。
1、手術時機選擇依據:
手術時機的核心考量是骨骼發育程度。過早干預可能影響生長板導致肢體畸形,過晚則可能因長期脫位引發軟骨磨損或關節炎。8歲前患兒骨骼未定型,非手術治療如支具固定、肌肉訓練可作為過渡方案;8-12歲髕骨與股骨滑車形態趨于穩定,此時手術可有效重建力學結構。若脫位已導致頻繁跌倒或嚴重功能障礙,需個體化評估提前干預。
2、術前評估要點:
需通過X線測量脛骨結節-股骨滑車間距,結合MRI評估軟骨狀態。Q角大于20度、股骨滑車發育不良或髕腱止點異常者需手術重建。伴隨高位髕骨或韌帶松弛者,可能需聯合脛骨結節移位術或內側髕股韌帶重建術。術前三個月應加強股四頭肌離心訓練,改善肌肉平衡。
3、術后康復階段:
術后6周內需佩戴可調節支具,逐步增加屈膝角度。康復早期以踝泵運動、直腿抬高預防血栓,中期加入閉鏈運動強化股內側肌,后期通過單腿蹲等動作恢復本體感覺。術后1年需避免跳躍、急轉動作,定期復查評估髕骨軌跡。約85%患者術后髕骨穩定性顯著改善,但青春期生長突增期可能需二次調整。
日常需維持體重指數在正常范圍,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更適合術后恢復。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每日保證500ml牛奶或等效乳制品。避免長期跪姿或盤腿坐,建議使用護膝參與高強度運動。若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或突發脫位感應及時復診,術后每兩年需進行關節鏡隨訪評估軟骨狀況。家長應關注患兒步態變化,青春期建議每半年測量下肢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