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發作可能由胎盤功能異常、血管內皮損傷、免疫調節失衡、遺傳易感性、慢性高血壓等因素引起,對胎兒的影響包括生長受限、胎盤早剝、早產、缺氧性腦損傷、宮內死亡等。子癇發作需通過降壓治療、硫酸鎂解痙、胎兒監測、適時終止妊娠、新生兒復蘇等措施干預。
1、胎盤功能異常:子癇患者的胎盤螺旋動脈重塑不足,導致胎盤灌注減少,可能引發胎兒生長受限。超聲監測胎兒生長曲線、臍動脈血流多普勒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異常。孕婦需增加左側臥位休息,每日監測胎動。
2、血管內皮損傷:全身小動脈痙攣造成子宮胎盤血流灌注不足,嚴重時可致胎盤早剝。動態監測血壓變化,避免血壓劇烈波動。推薦食用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如堅果、深海魚,有助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3、免疫調節失衡:母體對胎盤滋養層細胞免疫耐受異常,可能誘發胎兒宮內窘迫。胎心監護出現晚期減速或變異減速時,需立即吸氧并改變體位。靜脈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微循環。
4、遺傳易感性:ANGPT1、FLT1等基因變異者,胎兒缺氧風險增加3倍。分娩前完成糖皮質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療,選擇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肌注。新生兒科醫生需提前做好窒息復蘇準備。
5、慢性高血壓合并子癇:基礎疾病加重胎盤缺血,早產發生率高達40%。控制血壓首選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緩釋片,避免使用ACEI類藥物。孕32周后每周進行生物物理評分,NST異常需考慮終止妊娠。
子癇孕婦應保證每日優質蛋白攝入不低于80克,優先選擇雞蛋、瘦肉及大豆制品;血壓穩定期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孕婦瑜伽、水中漫步,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睡眠時采用15度左側傾斜體位,使用醫用彈力襪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建立24小時血壓監測檔案,記錄頭痛、視物模糊等先兆癥狀;分娩后繼續監測血壓6周,母乳喂養期間避免使用利尿劑類降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