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齲主要由長期含奶瓶入睡、高糖飲食、口腔清潔不足、牙齒發育缺陷及唾液分泌減少等因素引起。
1、喂養習慣:
嬰幼兒含奶瓶入睡是奶瓶齲的主要誘因。夜間睡眠時唾液分泌減少,奶液中的乳糖長時間滯留于牙齒表面,被致齲菌分解產酸,導致牙釉質脫礦。建議喂養后及時取出奶瓶,避免奶液與牙齒持續接觸。
2、飲食結構:
頻繁攝入含糖飲品如果汁、配方奶等會加速齲齒進展。糖類物質為致齲菌提供代謝底物,產生的酸性物質腐蝕牙體組織。控制糖分攝入頻率,改用白開水替代甜味飲品可降低風險。
3、清潔缺失:
未及時清潔嬰幼兒口腔會促進牙菌斑堆積。乳牙萌出后即需用紗布或指套牙刷清潔牙面,2歲后應培養早晚刷牙習慣。口腔衛生不良會導致致齲菌定植,增加脫礦風險。
4、牙釉質缺陷:
乳牙釉質礦化不全或發育不良時更易患齲。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可能出現釉質形成障礙,抗酸蝕能力下降。這類情況需提前進行專業涂氟等防齲措施。
5、唾液減少:
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唾液分泌不足會削弱口腔自潔作用。唾液具有緩沖酸性物質和再礦化牙釉質的功能,分泌量不足時齲齒進展更快。保持充足水分攝入有助于維持唾液分泌。
預防奶瓶齲需建立科學喂養模式,喂養后喂少量清水沖刷口腔,避免夜間持續哺乳。定期用含氟牙膏為嬰幼兒刷牙,乳牙萌出后每3-6個月進行口腔檢查。對于已出現齲壞的牙齒,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充填或冠修復,防止感染擴散影響恒牙胚發育。家長可通過示范刷牙、減少零食攝入等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口腔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