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腸癌可通過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病理活檢及糞便潛血試驗等方法確診。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1、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是診斷盲腸癌的金標準,可直接觀察盲腸黏膜病變,發現腫瘤后可同步取組織進行病理活檢。檢查前需清潔腸道,過程中可能使用鎮靜藥物減輕不適。對于高危人群或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者應優先選擇。
2、影像學檢查:
腹部增強CT能顯示腫瘤大小、浸潤深度及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評估手術可行性。MRI對軟組織分辨率更高,適用于評估直腸系膜受累。超聲內鏡可輔助判斷腫瘤分期,PET-CT用于排查遠處轉移。
3、腫瘤標志物檢測:
癌胚抗原CEA和糖類抗原19-9CA19-9是常用指標,雖非特異性,但數值異常升高可提示腫瘤可能。動態監測有助于評估治療效果和復發風險,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4、病理活檢:
通過結腸鏡或手術獲取病變組織,經病理學檢查明確癌細胞類型及分化程度,是確診的最終依據。活檢可區分腺癌、黏液腺癌等亞型,為治療方案選擇提供關鍵依據。
5、糞便潛血試驗:
作為初篩手段,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FIT可檢測微量出血,陽性者需進一步檢查。該方法無創便捷,適合大規模篩查,但存在假陰性可能,不能替代結腸鏡檢查。
日常需關注排便習慣改變、腹痛、消瘦等預警癥狀,40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篩查。確診后應限制紅肉攝入,增加膳食纖維,適度運動改善腸道功能。治療期間需保證蛋白質和維生素補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腸道負擔。術后康復期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定期復查監測復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