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早期常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或腹部不適。腸息肉可能與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高脂飲食、年齡增長、腸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無痛性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感等癥狀。
1、便血:多為鮮紅色血液附著于糞便表面,與息肉表面摩擦出血有關。少量出血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改善,反復出血需結腸鏡切除。
2、排便異常: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排便后不盡感。每日規律如廁、攝入益生菌有助于調節腸道功能。
3、腹痛定位:左下腹或臍周隱痛多見,與息肉引發腸蠕動紊亂相關。熱敷腹部、避免辛辣食物可緩解癥狀。
4、黏液分泌:腸道受刺激產生過量黏液,形成黏液便。低渣飲食配合蒙脫石散可減少黏液分泌。
5、貧血癥狀:長期隱性失血導致面色蒼白、乏力。鐵劑補充配合豬肝、菠菜等富鐵食物可改善貧血。
腸息肉患者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蘋果、木耳等食材;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定期結腸鏡復查可監測息肉變化,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3-5年篩查。避免腌制、燒烤類食物,戒煙限酒有助于降低惡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