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天皰瘡可通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抗生素、局部用藥等方式治療。該病可能與自身免疫異常、藥物誘發、遺傳傾向、感染因素、環境刺激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皮膚水皰、瘙癢、糜爛、結痂等癥狀。
1、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是控制炎癥反應的核心藥物。長期使用需監測血壓血糖,避免突然停藥誘發腎上腺危象。用藥期間需補充鈣劑預防骨質疏松。
2、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等適用于激素依賴或無效病例。治療前需評估肝腎功能,用藥期間每2周復查血常規。妊娠期禁用環磷酰胺。
3、生物制劑:利妥昔單抗通過靶向CD20+B細胞發揮作用。輸注前需篩查乙肝病毒,用藥后可能發生發熱寒戰等輸液反應。治療費用較高但復發率較低。
4、抗生素:多西環素、米諾環素具有抗炎和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作用。四環素類藥物可能引起光敏反應,服藥期間需加強防曬。合并感染時可選用頭孢類抗生素。
5、局部護理:鹵米松乳膏適用于局限性皮損,強效激素需避免面部長期使用。糜爛創面可用生理鹽水濕敷,繼發感染時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
患者需保持低糖高蛋白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避免劇烈搔抓皮損,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定期監測皮膚狀況和藥物不良反應,出現發熱或皮損擴散需及時復診調整方案。維持階段可嘗試太極拳等溫和運動,但需防止外傷誘發新水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