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頰兩側出現紅色痘痘可能由痤瘡、玫瑰痤瘡、接觸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或過敏反應引起。常見誘因包括皮脂分泌過剩、毛囊角化異常、皮膚屏障受損、外界刺激及免疫反應異常。
1、痤瘡:
青春期或內分泌失調導致皮脂腺過度活躍,毛囊內角質堆積形成粉刺,繼發痤瘡丙酸桿菌感染引發炎癥反應。表現為紅色丘疹伴膿頭,嚴重時形成結節囊腫。需調節水油平衡,避免擠壓,醫生可能開具維A酸乳膏、過氧化苯甲酰凝膠或抗生素軟膏。
2、玫瑰痤瘡:
血管神經調節異常引起的慢性炎癥,好發于面中部。受溫度變化、辛辣飲食刺激后出現持續性紅斑與丘疹,可能伴隨灼熱感。需減少外界刺激,冷敷緩解癥狀,嚴重時需口服多西環素或外用溴莫尼定。
3、接觸性皮炎:
化妝品、口罩材質或護膚品成分刺激皮膚后產生變態反應,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斑、密集小疹伴瘙癢。常見致敏原有香料、防腐劑等。需停用可疑產品,局部使用爐甘石洗劑,嚴重時短期涂抹弱效糖皮質激素。
4、激素依賴性皮炎:
長期濫用含糖皮質激素藥膏或護膚品導致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停用后出現反跳性紅斑與丘疹。需逐步戒斷激素,使用醫用修復敷料重建屏障,配合紅光治療改善炎癥。
5、過敏反應:
食物如海鮮、堅果、塵螨或花粉等過敏原誘發組胺釋放,常在24小時內出現對稱性風團樣皮疹。需排查過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急性期冷敷減輕腫脹。
日常需選用無皂基潔面產品,水溫控制在32-35℃避免過度清潔;增加含神經酰胺、透明質酸的保濕產品;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及乳制品攝入;棉質口罩每4小時更換減少摩擦;新護膚品需先耳后測試。持續2周未改善或伴隨發熱、膿液滲出時需皮膚科就診,真菌鏡檢排除馬拉色菌毛囊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