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失是指口腔中全部或部分天然牙齒喪失的病理狀態,主要分為單頜缺失、部分缺失和全口缺失三種類型。
1、單頜缺失:
單頜缺失指上頜或下頜中全部牙齒缺失。常見于老年人長期牙周病導致牙槽骨吸收,或外傷、腫瘤切除術后。這類患者常伴隨咀嚼效率下降50%以上,可能出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癥狀。修復方式以全口義齒為主,需特別注意基托與牙槽嵴的密合度。
2、部分缺失:
部分牙列缺失指頜骨上存在剩余天然牙但未達完整牙列。多由齲病、牙周炎或先天缺牙引起。根據肯尼迪分類可分為四類,其中第三類單側游離端缺失最常見。修復可選擇活動義齒、固定橋或種植義齒,需評估余留牙的牙周狀況和咬合關系。
3、全口缺失:
全口牙列缺失指上下頜均無天然牙存留,多發生于嚴重牙周病患者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會導致面部塌陷、發音障礙和消化功能減退。全口種植修復可恢復80%以上咀嚼功能,但需滿足牙槽骨高度大于10毫米的條件。
4、功能影響:
牙列缺失后咀嚼效率可降低至正常值的20%-30%,迫使患者選擇軟食導致營養失衡。長期缺牙還會引起牙槽嵴萎縮,每年垂直吸收約0.5毫米。前牙缺失會影響唇部支撐,造成"癟嘴"面容,后牙缺失可能導致咬合垂直距離降低。
5、修復時機:
建議拔牙后3-6個月進行修復,此時牙槽骨吸收趨于穩定。即刻種植可在拔牙同期進行,但要求無急性感染。對于骨質疏松患者,需先進行骨增量手術。修復后每6個月應復查義齒貼合度,定期進行口腔黏膜檢查。
牙列缺失患者日常應保持義齒清潔,每日用軟毛刷和義齒清潔劑清洗,夜間浸泡在清水中。飲食注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適量食用堅果、乳制品等富含礦物質食物。避免用前牙啃咬硬物,定期進行口腔肌肉訓練如鼓腮運動。全口義齒使用者建議每年進行1次基托調整,種植義齒需每半年進行專業維護。出現黏膜壓痛或義齒松動時應及時就診,避免發生創傷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