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周期異常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內分泌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征、過度節食、甲狀腺功能異常及子宮內膜病變。
1、內分泌失調:
青春期或圍絕經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動較大,可能導致月經周期紊亂。表現為經期延長或縮短,經量時多時少。通過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可改善,必要時需檢測性激素六項。
2、多囊卵巢綜合征:
該病以高雄激素和排卵障礙為特征,常伴隨月經稀發甚至閉經。患者可能出現痤瘡、多毛等癥狀。超聲顯示卵巢多囊樣改變,需通過口服短效避孕藥或胰島素增敏劑調節周期。
3、過度節食:
體重快速下降會導致下丘腦功能抑制,引發功能性閉經。當體脂率低于17%時,可能伴隨脫發、畏寒等表現。恢復均衡飲食并保持BMI≥18.5后,月經多可自然復潮。
4、甲狀腺功能異常:
甲狀腺激素直接影響卵巢功能,甲亢可能導致月經頻發,甲減則易致月經稀發。需檢測TSH指標,甲亢患者可服用甲巰咪唑,甲減需補充左甲狀腺素鈉。
5、子宮內膜病變:
宮腔粘連、子宮內膜息肉等器質性疾病會破壞內膜周期性脫落。患者常合并痛經或經間期出血,宮腔鏡檢查可確診,輕度粘連需放置節育環,重度可能需宮腔鏡分離術。
建議記錄至少3個月經周期情況,包括出血天數、經量變化及伴隨癥狀。日常保持每日攝入50g優質蛋白,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避免體重波動超過10%。若停經超過6個月或出現潮熱盜汗等更年期癥狀,需及時婦科就診排查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超聲檢查建議避開月經期,性激素檢測需在月經第2-4天空腹抽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