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息肉可能由慢性炎癥刺激、遺傳因素、不良排便習慣、病毒感染、飲食結構失衡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便血、肛門異物感、排便困難、黏液分泌、肛門瘙癢等癥狀。
1、便血:
便血是肛門息肉最常見的癥狀,血液通常呈鮮紅色,附著于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出血量一般較少,但長期慢性失血可能導致貧血。息肉表面糜爛或受到糞便摩擦時容易出血,無痛性便血需與痔瘡鑒別。
2、肛門異物感:
較大的息肉或帶蒂息肉脫出肛門外時,患者會感到肛門有腫物突出或異物感。排便后腫物可能自行回納或需用手推回,這種情況需與直腸脫垂區分。異物感在久坐或久站后可能加重。
3、排便困難:
直腸下端較大息肉可能阻塞腸腔,導致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或糞便變細。兒童患者可能出現腹痛、腹脹等腸梗阻癥狀。長期排便困難可能引發肛裂等并發癥。
4、黏液分泌:
炎癥性息肉或絨毛狀腺瘤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導致肛門潮濕、內褲污染。黏液可能刺激肛周皮膚引發濕疹。黏液分泌增多時需警惕惡變可能,特別是伴有惡臭分泌物的病例。
5、肛門瘙癢:
息肉繼發感染或黏液刺激肛周皮膚時,可能引起肛門瘙癢。搔抓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繼發感染。瘙癢夜間可能加重,影響睡眠質量,需與寄生蟲感染、濕疹等疾病鑒別。
日常飲食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芹菜、火龍果等,保持每日飲水量1500-2000ml。避免久坐久站,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進行提肛運動鍛煉盆底肌。出現持續便血、息肉增大或年齡大于50歲者應及時進行腸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可能。肛門局部護理可使用溫水坐浴,水溫40℃左右,每次10-15分鐘,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