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氨基葡萄糖或關節腔注射藥物緩解癥狀。
1. 非甾體抗炎藥:
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關節疼痛和炎癥。這類藥物適用于急性發作期,需警惕胃腸道刺激和心血管風險,長期使用需配合胃黏膜保護劑。對乙酰氨基酚可作為輕中度疼痛的首選,但需控制每日用量避免肝損傷。
2. 軟骨保護劑:
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能促進軟骨基質合成,延緩關節退化進程。建議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與鈣劑聯合使用可增強效果。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輕度消化道不適,通常2-4周后逐漸耐受。
3. 局部治療藥物:
辣椒堿軟膏通過耗竭神經末梢P物質發揮鎮痛作用,適合膝關節等淺表關節涂抹。透明質酸鈉關節腔注射能改善滑液黏彈性,每年2-3個療程可維持關節功能。注射后需避免關節過度負重48小時。
日常需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每周累計150分鐘可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體重指數超過24者應通過低升糖指數飲食減重,每日減少300-500千卡熱量攝入。關節保暖可使用遠紅外護膝,避免長時間保持蹲跪姿勢。補充維生素D3和鈣劑有助于維持骨密度,Omega-3脂肪酸可輔助抗炎。疼痛急性期可采用冷敷,慢性期建議40℃以下熱敷,每次不超過20分鐘。定期進行膝關節屈伸訓練和直腿抬高練習,能改善關節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