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春節,我們一家三口集體發燒,自行服用抗菌素"西力欣"無效。年初七,只好全家到醫院看急診,醫生診斷為氣管炎,開出的處方是肌注克林霉素。但至此以后,我們一家三口總是反復發燒,成了醫院的"常客"。
"住院吧,徹底檢查一下反復發燒的原因。"醫生的建議得到了丈夫和女兒的同意。住院后,在細菌化驗和藥物敏感實驗的基礎上,又開始了新的抗菌素治療。女兒的治療升級為服用抗霉菌感染藥"大福來",丈夫則繼續輸液抗菌素(青霉素類)。
幾天后,醫生卻找我談話:"您女兒血象有疑點,懷疑是血液病,需做骨穿確診。"經過兩天焦急等待,女兒的病情被確診為發燒后血液的正常反應,不是血液病。幾經"驚嚇"的我當時就決定把女兒和丈夫從醫院接回家。可是,當晚我們娘兒倆再次發燒,但我們堅持用喝熱水的方法退燒,不服用任何抗菌藥物,慢慢地額頭滲出了細細的汗珠,早晨醒后我和女兒的高燒退了。
原來,免疫力低下才是我們反復發燒的原因,而免疫力低下又會加重霉菌感染,而這一切全因濫用抗菌素所致。停用抗菌素一周后,我們一家都沒有發燒,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面對2萬多元醫藥費,買到是一個深刻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