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肚是嬰幼兒常見的生理現象,多數寶寶會經歷多次而非僅一次。
攢肚指母乳喂養的嬰兒排便間隔延長但無不適癥狀的現象,主要由于母乳易消化吸收、殘渣少所致。隨著寶寶消化功能逐漸成熟,攢肚通常從出生后2-6周開始出現,可能持續至添加輔食前。每次持續時間因人而異,短則3-5天,長則7-10天,期間若寶寶進食正常、腹部柔軟、無哭鬧,則屬正常生理現象。
新生兒期因腸道蠕動快排便頻繁,2周后隨著母乳成分穩定,消化效率提高會出現首次攢肚。3-4月齡時因腸道菌群完善可能再次出現,6月齡添加輔食后大便性狀改變,攢肚現象逐漸消失。部分消化吸收能力強的寶寶可能每月出現1-2次規律性攢肚。
若攢肚伴隨腹脹拒食、嘔吐發熱、哭鬧不安,或排便時糞便干硬帶血,需排查先天性巨結腸、乳糖不耐受等病理性因素。病理性便秘通常表現為排便費力、糞便堅硬呈顆粒狀,與攢肚時排出的黃色軟糊狀便有本質區別。
日常可順時針按摩嬰兒腹部促進腸蠕動,哺乳媽媽注意飲食均衡避免過于油膩。若寶寶精神狀態良好,無需過度干預攢肚現象,添加輔食后適當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南瓜泥、蘋果泥等有助規律排便。定期記錄寶寶體重增長曲線,只要發育達標便無需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