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可通過孕期血型篩查、Rh陰性孕婦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避免不必要的輸血、監測胎兒抗體水平、產后及時檢測新生兒黃疸等措施預防。新生兒溶血主要由母嬰血型不合引起,常見于Rh血型系統和ABO血型系統不合。
1、血型篩查:
孕期進行血型篩查是預防新生兒溶血的第一步。孕婦需在孕早期檢查ABO血型和Rh血型,若為Rh陰性且胎兒父親為Rh陽性,胎兒可能繼承父親Rh陽性血型,導致母嬰血型不合。通過篩查可早期識別高風險孕婦,為后續干預提供依據。
2、抗D免疫球蛋白:
Rh陰性孕婦在孕28周和分娩后72小時內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該藥物能中和進入母體的胎兒Rh陽性紅細胞,防止母體產生抗D抗體,降低下一胎發生溶血風險。流產、宮外孕或羊水穿刺后也需及時注射。
3、避免輸血:
孕期應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尤其Rh陰性孕婦若誤輸Rh陽性血,會刺激機體產生抗D抗體,增加胎兒溶血風險。輸血前必須嚴格交叉配血,確保血型相容。緊急情況下可選擇自體輸血或Rh陰性血源。
4、抗體監測:
高危孕婦需定期檢測血清中不規則抗體效價,通過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評估胎兒溶血風險。抗體效價升高時需增加超聲檢查頻率,監測胎兒貧血、水腫等情況,必要時進行宮內輸血或提前終止妊娠。
5、新生兒管理:
出生后立即檢測新生兒血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密切觀察黃疸進展。若出現病理性黃疸,需及時進行藍光治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換血療法。母乳喂養可促進膽紅素排泄,但嚴重溶血時需暫停母乳。
預防新生兒溶血需從孕前開始系統管理。Rh陰性女性孕前可進行血型咨詢,孕期保持規律產檢,避免腹部外傷。分娩后保留臍帶血用于檢測,新生兒出院后定期隨訪膽紅素水平。日常注意觀察嬰兒皮膚黃染程度、喂養情況及精神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就醫。合理補充維生素E和鐵劑有助于減少溶血造成的貧血,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