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皰瘡可能導致發燒,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這一癥狀。發燒通常與皮膚破損后繼發感染或疾病活動期炎癥反應有關。
1、感染性發熱:
天皰瘡患者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大皰破潰后易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是常見致病菌,可引發局部紅腫、滲液化膿及全身發熱反應。感染性發熱多伴有白細胞計數升高,需通過創面分泌物培養明確病原體。
2、炎癥性發熱:
疾病活動期體內大量自身抗體攻擊皮膚細胞,釋放炎癥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等,可能引起低至中度發熱。此類發熱通常不超過38.5℃,伴隨新發水皰增多、原有皮損擴展等表現。
日常需保持皮損清潔干燥,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出現發熱時應監測體溫變化,記錄皮損狀態,避免自行使用退熱藥物掩蓋病情。建議每日用生理鹽水輕柔清潔未破潰水皰,已破潰創面可外用抗菌敷料。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魚湯、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加重黏膜損傷。適度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但需防止過度出汗引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