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可通過甲鈷胺、潑尼松、阿昔洛韋等藥物治療,通常由病毒感染、面部受涼、外傷、糖尿病、貝爾麻痹等因素引起。
1、營養神經藥物:甲鈷胺能促進神經髓鞘修復,適用于周圍性面神經損傷。維生素B1聯合甲鈷胺使用可增強療效,治療期間需監測肝腎功能。面癱急性期建議連續用藥4周,配合面部熱敷效果更佳。
2、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可減輕面神經水腫,發病72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用藥需遵循階梯減量原則,從每日60mg開始逐步遞減。高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血壓,避免突然停藥引發反跳現象。
3、抗病毒治療:阿昔洛韋針對皰疹病毒引起的面癱,療程通常7-10天。泛昔洛韋作為替代藥物生物利用度更高,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抗病毒藥物與激素聯用可提升貝爾麻痹治愈率。
4、改善微循環:銀杏葉提取物能增加神經血供,常用劑量為80mg每日兩次。七葉皂苷鈉具有抗炎消腫作用,靜脈給藥需警惕過敏反應。微循環改善藥物多用于恢復期輔助治療。
5、對癥處理藥物:新斯的明可改善眼瞼閉合不全癥狀,使用前需排除青光眼病史。人工淚液能預防暴露性角膜炎,建議每小時滴眼一次。嚴重味覺障礙者可短期使用鋅制劑。
日常飲食宜選擇軟質易咀嚼食物如雞蛋羹、山藥粥,避免堅硬生冷刺激。康復期可進行鼓腮、抬眉等面部肌肉訓練,配合針灸治療每周3次。若3個月未恢復需考慮神經減壓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