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回流受阻是指血液從外周靜脈向心臟回流的通路發生障礙,可能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受壓、靜脈瓣功能不全、腫瘤壓迫或妊娠子宮壓迫等因素引起。
1、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靜脈回流受阻的常見原因,多見于下肢深靜脈。血栓機械性阻塞靜脈管腔,同時引發炎癥反應導致靜脈壁水腫,進一步加重回流障礙。典型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及皮膚溫度升高,需通過抗凝治療如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和溶栓治療如尿激酶解除梗阻。
2、靜脈受壓:
外部壓迫可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常見于腹腔腫瘤壓迫下腔靜脈、縱隔腫瘤壓迫上腔靜脈等情況。臨床表現為受壓靜脈引流區域水腫,如布加綜合征可見腹水、肝腫大。解除壓迫需處理原發病,必要時行血管支架置入術。
3、靜脈瓣功能不全:
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時,血液逆流增加靜脈內壓力,長期可導致靜脈曲張。表現為下肢沉重感、踝部水腫,久站后加重。治療包括穿戴彈力襪、硬化劑注射和靜脈高位結扎術。
4、腫瘤壓迫:
惡性腫瘤直接浸潤或淋巴結轉移壓迫靜脈時,可造成進行性加重的回流障礙。如肺癌壓迫上腔靜脈引起面頸部水腫,盆腔腫瘤壓迫髂靜脈導致下肢腫脹。需通過病理活檢明確診斷后采取放療、化療或姑息性手術。
5、妊娠子宮壓迫:
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宮可壓迫下腔靜脈,導致下肢靜脈回流減少。表現為雙下肢水腫,平臥位時加重。建議采取左側臥位減輕壓迫,分娩后癥狀通常自行緩解。
對于靜脈回流受阻患者,日常應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時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飲食需控制鈉鹽攝入以減少水鈉潴留,適量補充維生素K拮抗劑治療期間需監測凝血功能。規律進行踝泵運動、步行等低強度鍛煉有助于增強肌肉泵作用,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導致血栓脫落。出現進行性水腫、呼吸困難或胸痛等肺栓塞征兆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