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孩把屎把尿不會直接引起脫肛。脫肛的發生通常與長期腹壓增高、盆底肌松弛或先天發育異常等因素相關。
脫肛在醫學上稱為直腸脫垂,指直腸黏膜或全層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嬰幼兒脫肛多與排便習慣不良、營養不良或慢性咳嗽等導致腹壓持續升高的疾病有關。把屎把尿作為輔助排便的方式,若操作得當且時間短暫,一般不會造成盆底肌損傷。但需注意避免強迫性長時間蹲坐排便,這可能增加腹壓。
1、嬰幼兒脫肛的高危因素:
先天性直腸周圍組織松弛、長期便秘或腹瀉、營養不良導致的盆底肌薄弱是主要誘因。部分患兒可能伴隨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如脊柱裂等疾病。典型表現為排便時肛門出現粉紅色腫物,初期可自行回納,嚴重時需手動復位。
2、正確把屎把尿的注意事項:
采用坐姿而非懸空姿勢,每次不超過5分鐘,避免在孩子哭鬧掙扎時強行把便。建議18個月后逐步訓練自主如廁,選擇高度合適的兒童坐便器。排便后可用溫水清潔肛門,發現直腸黏膜外翻應及時就醫。
日常需保證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如南瓜泥、西梅泥等;避免過早進行如廁訓練,2歲前不建議強制戒除紙尿褲。若孩子出現排便疼痛、肛門出血或反復脫出物,需排除肛裂、直腸息肉等疾病。定期進行提肛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力量,具體方法為收縮肛門5秒后放松,每日3組每組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