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表面裂紋可能由外力損傷、咬合異常、牙釉質發育不全、溫度刺激或齲齒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樹脂填充、牙冠修復、調整咬合、脫敏治療或根管治療等方式干預。
1、外力損傷:
牙齒受到撞擊、磕碰等機械性外力時,可能導致牙釉質出現裂紋。常見于運動外傷、意外跌倒或咀嚼硬物等情況。裂紋較淺時可觀察隨訪,若伴隨冷熱敏感需進行樹脂充填或全瓷冠修復保護牙髓。
2、咬合異常:
長期磨牙或咬合關系不平衡會導致牙齒承受不均勻壓力,形成微小裂紋。典型表現為晨起時頜面部酸脹、牙齒敏感。通過佩戴咬合墊、調磨高點牙齒或正畸治療可改善應力分布。
3、牙釉質發育不全:
先天釉質礦化不良或兒童期氟斑牙會使釉質結構脆弱,日常咀嚼即可產生裂紋。這類裂紋多呈網狀分布,需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嚴重者可考慮滲透樹脂治療或瓷貼面修復。
4、溫度刺激:
頻繁交替進食冷熱食物導致釉質熱脹冷縮,可能引發隱裂。裂紋初期僅對溫度敏感,可使用含硝酸鉀的脫敏牙膏,若發展為牙髓炎則需根管治療。
5、齲齒破壞:
齲壞導致牙體組織薄弱,咀嚼壓力易使病變區域開裂。常伴隨食物嵌塞和自發痛,需徹底清除腐質后選擇嵌體或全冠修復,避免裂紋延伸至牙根。
日常應避免用牙開瓶蓋、咬冰塊等行為,選擇軟毛牙刷及含氟牙膏輕柔刷牙。每半年進行口腔檢查時可使用染色法檢測早期裂紋,適量增加乳制品攝入有助于增強釉質抗裂性。出現持續敏感或疼痛時需及時拍攝牙片評估裂紋深度,避免延誤治療導致牙齒劈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