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A陽性通常提示梅毒感染可能,但需結合其他檢測綜合判斷。梅毒診斷需參考TPPA、RPR檢測結果及臨床表現,主要有既往感染、假陽性反應、現癥感染、血清固定、實驗室誤差五種情況。
1、既往感染:
TPPA抗體可終身陽性,治愈后仍持續存在。若RPR檢測陰性且無臨床癥狀,可能為既往規范治療后的血清學痕跡。此類情況無需治療,但需定期隨訪排除復發。
2、假陽性反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HIV感染等可能導致TPPA假陽性。需通過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與非螺旋體試驗如RPR復核,假陽性者RPR滴度通常低于1:8且無上升趨勢。
3、現癥感染:
TPPA與RPR同時陽性時高度提示現癥感染。二期梅毒患者常伴皮膚黏膜疹、淋巴結腫大,需青霉素規范治療。神經梅毒需腦脊液檢查確診,部分患者需靜脈給藥。
4、血清固定:
少數患者治療后RPR轉陰但TPPA持續陽性,稱血清固定現象。需評估治療史與臨床表現,排除治療失敗或再感染。血清固定者若無癥狀可觀察,出現體征需重復治療。
3、實驗室誤差:
標本污染、操作失誤或試劑問題可能導致假陽性。建議2-4周后復查,并行不同原理的檢測方法驗證。流行病學低風險人群單次陽性結果需謹慎解讀。
確診梅毒需結合病史、體檢與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高危性行為后4-6周為抗體檢測窗口期,早期檢測可能出現假陰性。所有陽性病例應進行HIV聯合篩查,性伴侶需同步檢測。規范治療后第一年每3個月復查RPR滴度,觀察血清學反應。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剃須刀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急性期患者需單獨使用餐具寢具。梅毒患者治療期間禁止性行為直至醫生確認無傳染性,合并HIV感染者需延長隨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