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狹窄可能由先天發育異常、炎癥性疾病、腫瘤壓迫、術后瘢痕攣縮、放射治療損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緩解、擴張治療、支架置入、手術松解、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1、先天發育異常:
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直腸發育畸形,如肛門閉鎖或直腸隔膜,導致腸腔先天性狹窄。這類情況多見于新生兒,可能伴隨排便困難、腹脹等癥狀。輕度狹窄可通過定期擴張改善,嚴重者需手術重建直腸解剖結構。
2、炎癥性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慢性炎癥可導致直腸壁纖維化增厚,腸腔逐漸變窄。患者常伴有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感。治療需控制原發病活動,使用氨基水楊酸制劑或免疫抑制劑,嚴重狹窄需內鏡下球囊擴張。
3、腫瘤壓迫:
直腸癌或盆腔腫瘤壓迫腸壁是成人直腸狹窄常見原因,表現為進行性排便變細、便血及體重下降。需通過腸鏡活檢明確性質,惡性腫瘤需綜合評估后選擇根治手術或放化療,良性腫瘤壓迫可考慮支架置入緩解梗阻。
4、術后瘢痕攣縮:
直腸手術吻合口愈合過程中過度瘢痕形成會導致繼發性狹窄,常見于低位直腸前切除術后。患者術后數月出現排便困難,可通過肛門指檢發現吻合口僵硬。輕度采用手指擴張,重度需手術切除瘢痕重新吻合。
5、放射治療損傷:
盆腔放療后放射性直腸炎可引起腸壁缺血性纖維化,通常在放療后1-2年出現漸進性狹窄。患者伴有直腸疼痛、便血,治療需結合腸鏡評估損傷程度,采用局部抗炎藥物灌腸,嚴重者需行腸造口轉流。
直腸狹窄患者日常需保持高纖維飲食,適量攝入燕麥、火龍果等軟化糞便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建議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定期隨訪監測狹窄進展,出現完全梗阻癥狀如腹脹嘔吐需立即就醫。術后患者應嚴格按醫囑進行肛門擴張訓練,預防再次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