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可能由遺傳因素、腦部損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代謝異常和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
1、遺傳因素:
部分癲癇患者具有家族遺傳傾向,特定基因突變可能導致神經元異常放電。遺傳性癲癇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期發病,如青少年肌陣攣性癲癇?;驒z測可幫助識別高風險人群,但環境因素仍起重要作用。
2、腦部損傷:
顱腦外傷、腦卒中、腦腫瘤等結構性損傷可能破壞神經傳導平衡。外傷后癲癇多發生在損傷后1-2年內,與瘢痕組織形成有關。腦卒中后約5%患者會出現癲癇發作,可能與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元損傷有關。
3、中樞感染:
腦炎、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引發腦組織炎癥反應。病毒性腦炎患者中約20%會發展為癲癇,皰疹病毒性腦炎風險更高。中樞神經系統結核感染也可能導致顳葉癲癇。
4、代謝異常:
低血糖、低血鈣、尿毒癥等代謝紊亂可改變神經元興奮性。肝性腦病時血氨升高會干擾神經遞質平衡。新生兒低血糖持續30分鐘以上可能造成不可逆腦損傷并繼發癲癇。
5、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腦炎如抗NMDA受體腦炎可引發難治性癲癇。約70%自身免疫性癲癇患者血清中存在特異性抗體,這類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良好。某些疫苗接種后也可能出現免疫介導的癲癇發作。
癲癇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飲食注意營養均衡,適當增加富含鎂元素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嚴格遵醫囑服藥并定期復查腦電圖;家庭成員需學習癲癇發作時的急救處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舌咬傷等;建議佩戴醫療警示手環并避免從事高空、駕駛等高風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