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牙根吸收可能由乳牙滯留、恒牙萌出壓力、外傷、牙髓感染、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乳牙滯留:
乳牙未按時脫落會導致下方恒牙萌出路徑受阻,恒牙可能通過壓迫乳牙牙根導致吸收。這種情況多發生在6-12歲替牙期,需通過口腔檢查評估乳牙松動度,必要時由醫生進行乳牙拔除以解除阻礙。
2、恒牙萌出壓力:
恒牙在萌出過程中產生的機械壓力可直接作用于鄰近牙齒根部,引發局部破骨細胞活化。常見于前牙區擁擠或異位萌出的情況,早期正畸干預可減少吸收風險。
3、外傷因素:
牙齒受到撞擊后可能發生牙髓壞死或根尖炎癥,這些病理變化會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外傷后需定期拍攝X線片監測牙根狀態,出現吸收跡象時需進行根管治療阻斷進程。
4、牙髓感染:
齲齒或外傷導致的牙髓炎癥會釋放炎性介質,這些物質可擴散至根尖區破壞牙骨質。患兒可能伴隨牙齦膿腫或咬合痛,及時進行牙髓治療能有效控制吸收發展。
5、全身性疾病:
某些內分泌疾病或遺傳性骨代謝異常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能引起全身性破骨細胞活躍。這類患兒往往伴有其他骨骼異常表現,需要多學科聯合診療。
預防兒童牙根吸收需定期口腔檢查,替牙期每3-6個月拍攝全景片監測牙齒發育。日常注意避免牙齒外傷,控制含糖飲食預防齲齒。發現乳牙滯留或恒牙萌出異常時,應及時咨詢正畸對于存在全身性疾病的患兒,建議在內科治療同時加強口腔護理,使用含氟牙膏強化牙釉質抗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