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血栓可通過抬高患肢、抗凝治療、機械取栓、導管調整、預防護理等方式處理。血栓形成通常與導管材質刺激、血流緩慢、血管內皮損傷、高凝狀態、置管技術等因素有關。
1、抬高患肢:將患肢抬高20-30厘米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疼痛。避免患側肢體劇烈活動或長時間下垂,睡眠時用軟枕墊高手臂。每日觀察肢體周徑變化,測量并記錄雙側臂圍差值。
2、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等藥物可抑制血栓擴展。治療期間監測凝血功能,觀察有無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傾向。抗凝療程通常持續3-6個月,需定期復查血管超聲。
3、機械取栓:導管接觸性溶栓或經皮機械血栓清除術適用于大范圍血栓。手術需在介入科進行,通過鞘管將溶栓導管置入血栓部位,配合尿激酶局部灌注。術后需持續抗凝防止再栓塞。
4、導管調整:超聲檢查確認導管尖端位置,異常時需重新調整至上腔靜脈中下1/3處。合并嚴重血栓需拔除導管,拔管前需充分抗凝。新置管建議選擇對側血管,避開原血栓部位。
5、預防護理:置管后每日測量臂圍,觀察有無疼痛腫脹。避免在置管側測血壓或抽血,輸液時注意沖封管操作規范。高風險患者可預防性使用彈力襪或間歇充氣加壓裝置。
血栓急性期需絕對臥床,患肢制動避免栓子脫落。恢復期逐步進行握拳、腕部旋轉等康復訓練,促進側支循環建立。飲食宜低脂高纖維,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1500ml以上。戒煙限酒,控制血糖血脂,定期復查D-二聚體及血管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