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會引起疼痛。骨質疏松癥患者因骨密度降低、骨微結構破壞,骨骼承重能力下降,易出現椎體壓縮性骨折或微小骨折,從而引發慢性疼痛,常見于腰背部、髖部及四肢關節。
1、骨質疏松疼痛的常見表現:
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多表現為持續性鈍痛,活動后加重。脊柱壓縮性骨折可導致身高變矮、駝背,疼痛在久站或久坐時加劇;髖部骨折后會出現劇烈疼痛和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因肋骨骨折在咳嗽、深呼吸時疼痛明顯。夜間靜息痛較少見,若出現需警惕其他骨骼疾病。
2、疼痛發生的病理機制:
骨量流失導致骨小梁變薄、斷裂,骨骼承受壓力時產生微損傷,刺激骨膜神經引發疼痛。椎體塌陷可能壓迫神經根,產生放射性疼痛。骨折后局部炎癥反應釋放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質,加重痛感。長期疼痛還與肌肉代償性緊張、姿勢異常有關。
3、骨質疏松疼痛的干預措施:
基礎治療包括鈣劑和維生素D補充,必要時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抑制骨吸收。疼痛急性期可短期應用非甾體抗炎藥,但需警惕胃腸道副作用。物理治療如低頻脈沖電磁場能促進骨折愈合,緩解疼痛。嚴重椎體骨折可考慮椎體成形術,髖部骨折需及時手術固定。
日常需保持適度負重運動如步行、太極拳,增強骨骼強度;飲食應保證每日800毫克鈣攝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綠色蔬菜。避免吸煙、酗酒等加速骨量流失的行為。居家環境需防跌倒,浴室安裝扶手,選擇防滑鞋具。建議每年進行骨密度檢測,疼痛持續加重時需排查其他骨骼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