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出現小疙瘩伴瘙癢可能由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細菌性陰道病、接觸性皮炎、尖銳濕疣或陰虱病引起,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是常見病因,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可導致外陰紅腫、豆渣樣白帶及劇烈瘙癢。治療需使用抗真菌藥物如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栓,同時保持外陰干燥透氣,避免穿緊身化纖內褲。
細菌性陰道病由陰道菌群失衡引起,表現為灰白色魚腥味分泌物,可能伴隨外陰微小丘疹。甲硝唑栓或克林霉素軟膏可抑制厭氧菌繁殖,治療期間需避免性生活,定期更換衛(wèi)生用品。
接觸性皮炎多因衛(wèi)生巾、洗滌劑或避孕套過敏導致,外陰出現紅色丘疹伴灼熱感。消除過敏原后,可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緩解癥狀,冷敷能減輕局部水腫和瘙癢。
尖銳濕疣由HPV感染引起,表現為菜花狀贅生物,常通過性接觸傳播。需采用冷凍、激光或光動力治療去除疣體,干擾素凝膠可輔助抗病毒治療,伴侶需同步檢查。
陰虱病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陰毛區(qū)域可見針尖大青灰色斑點及蟲卵,劇烈瘙癢夜間加重。剔除陰毛后使用百部酊或苯甲酸芐酯乳膏殺蟲,衣物床具需高溫消毒。
日常應選擇棉質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避免使用香皂或沐浴露過度清潔外陰。瘙癢發(fā)作期間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適量飲用無糖酸奶調節(jié)菌群平衡。若癥狀持續(xù)超過1周或出現潰瘍、滲液等表現,需及時婦科就診排除惡性病變。月經期需更頻繁更換衛(wèi)生巾,游泳后立即沖洗外陰,避免公共浴池坐浴。建立健康性行為防護意識,定期進行婦科體檢有助于早期發(fā)現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