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竇糜爛灶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異常、膽汁反流、應激性損傷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抑酸藥物、胃黏膜保護劑、抗生素治療、飲食調整、內鏡下止血等方式干預。
1、感染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竇糜爛灶的主要病因之一。該細菌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局部炎癥反應和黏膜缺損。典型癥狀包括上腹隱痛、餐后飽脹感,部分患者伴隨口臭或反酸。根除治療需聯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奧美拉唑等藥物。
2、藥物損傷: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防御功能。損傷多表現為胃竇部多發點狀糜爛,可能引發黑便或嘔血。需暫停損傷性藥物,改用塞來昔布等選擇性COX-2抑制劑,同時配合硫糖鋁保護胃黏膜。
3、胃酸失衡:
胃酸分泌過多或黏膜防御機制減弱時,胃蛋白酶原激活會侵蝕胃竇黏膜。常見于長期精神緊張人群,癥狀呈現夜間腹痛、燒灼感。治療需規律服用雷貝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避免咖啡、辛辣食物刺激。
4、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胃竇,膽鹽和胰酶溶解黏膜脂質層形成糜爛。多見于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特征性表現為口苦、膽汁樣嘔吐。可采取抬高床頭、口服鋁碳酸鎂中和膽酸,嚴重者需行Roux-en-Y吻合術。
5、應激因素:
嚴重創傷、燒傷或大手術時,機體應激反應導致胃黏膜血流減少,形成應激性糜爛。臨床常見嘔咖啡樣物或血便,需緊急靜脈使用生長抑素。預防性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可降低重癥患者出血風險。
胃竇糜爛灶患者日常需選擇軟質易消化食物如山藥粥、蒸蛋羹,避免腌制食品和酒精。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U的卷心菜、西蘭花有助于黏膜修復。建議采用少食多餐原則,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鐘。出現持續腹痛或體重下降時需及時復查胃鏡,排除惡性病變可能。規律作息和情緒管理對預防復發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