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中藥調理、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治愈。盆腔炎通常由細菌感染、性傳播疾病、宮腔操作、免疫力低下、鄰近器官炎癥擴散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療:
細菌感染是盆腔炎的主要病因,臨床常用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等廣譜抗生素聯合用藥。治療需足療程使用,避免耐藥性產生。急性期靜脈給藥后轉為口服,慢性炎癥可延長用藥周期。
2、物理治療:
超短波、微波等物理療法能促進盆腔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適用于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組織粘連,可配合中藥灌腸增強療效。治療期間需監測體溫和癥狀變化,避免經期操作。
3、手術治療:
輸卵管卵巢膿腫或盆腔膿腫形成時,需行腹腔鏡探查或膿腫引流術。嚴重輸卵管積水可選擇輸卵管造口術,生育需求者需評估輸卵管功能。術后需持續抗感染治療預防復發。
4、中藥調理:
濕熱瘀結型可用桂枝茯苓丸,氣滯血瘀型選用少腹逐瘀湯。中藥灌腸通過直腸黏膜直接作用于病灶,常用紅藤、敗醬草等清熱解毒藥材。治療周期通常需3個月經周期。
5、生活方式:
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避免盆浴和游泳。加強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推薦三文魚、菠菜、藍莓等抗炎食物。每日溫水坐浴15分鐘可緩解疼痛,經期勤換衛生用品。
盆腔炎治愈后需保持會陰清潔,選擇棉質透氣內褲。每周進行瑜伽、快走等適度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急性發作期需臥床休息,慢性期可嘗試艾灸關元、子宮等穴位調理。反復發作患者建議篩查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體,伴侶需同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