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可通過頭孢氨芐、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紅霉素等藥物治療,通常由細菌感染、乳汁淤積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療:
細菌性乳腺炎需針對性使用抗生素。頭孢氨芐作為一線藥物可覆蓋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對產酶菌株更有效;紅霉素適用于青霉素過敏患者。用藥期間需觀察體溫變化及乳房紅腫消退情況。
2、解熱鎮痛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緩解發熱和乳房脹痛。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炎癥反應,同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影響哺乳安全。疼痛劇烈時可每6-8小時重復給藥。
3、外敷輔助用藥:
硫酸鎂溶液濕敷能減輕局部水腫,50%濃度溶液每日外敷2-3次。金黃散等中藥外敷膏具有活血散結作用,需避開乳頭區域使用。外敷前需清潔皮膚并觀察有無過敏反應。
4、通乳藥物:
蒲公英顆粒或通草煎劑可促進乳汁排出。這類中成藥含黃酮類物質能改善乳腺導管通暢性,哺乳前30分鐘服用效果更佳。需配合手法排空殘余乳汁。
3、益生菌制劑:
乳酸菌素片可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預防抗生素相關腹瀉。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選擇耐胃酸的雙歧桿菌制劑效果更佳。哺乳期持續補充有助于母嬰微生態穩定。
治療期間保持每日飲水2000ml以上,選擇低脂高纖維飲食如燕麥、西藍花等。佩戴無鋼圈哺乳文胸減少壓迫,哺乳后冷敷15分鐘緩解腫脹。體溫持續超過38.5℃或出現化膿需立即外科處理,膿腫形成可能需穿刺引流或小切口排膿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