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孔吸入的灰塵可能進入肺部,但人體呼吸道具有多重防御機制。鼻腔內的鼻毛和黏液能攔截大部分較大顆粒,較小顆粒可能進入氣管和支氣管,最終僅有極微小顆粒可能到達肺泡。
呼吸道防御機制:
鼻腔作為第一道防線,其彎曲結構和鼻毛可過濾直徑大于10微米的顆粒。黏液層能黏附顆粒并通過纖毛擺動將其推向咽喉部。當灰塵突破鼻腔屏障后,氣管分支處的特殊結構會通過氣流變化使中等顆粒沉降,支氣管黏膜上的纖毛持續向上運輸異物。只有直徑小于2.5微米的超細顆粒可能突破所有屏障抵達肺泡。
灰塵沉積的影響因素:
灰塵能否到達肺部取決于顆粒大小、吸入時長及呼吸方式。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灰塵環境中,尤其是從事采礦、建筑等職業者,防御系統可能超負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纖毛功能受損,灰塵清除能力下降。兒童因呼吸道發育未完善,對灰塵的防御能力較成人弱。
日常建議保持室內濕度40%-60%以減少揚塵,打掃時佩戴口罩。霧霾天氣減少戶外活動,回家后可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長期接觸粉塵者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營養素,適量有氧運動可增強肺組織彈性。若出現持續咳嗽、胸悶等癥狀需及時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