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可通過手法復位外固定、經皮克氏針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康復訓練及藥物輔助等方式治療。具體方案需根據骨折類型、移位程度及患者年齡等因素綜合評估。
1、手法復位:
適用于無明顯移位的青枝骨折或輕度移位骨折。通過牽引、折頂等手法恢復解剖對位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兒童患者因骨膜較厚、愈合能力強,多優先選擇該方式。復位后需定期復查X線確認骨折穩定性。
2、經皮固定:
針對成角大于20度或旋轉移位的骨折,可在C型臂透視引導下進行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常用2-3枚交叉克氏針維持復位,術后輔以石膏托保護。該方法創傷小且能有效防止再移位,尤其適合兒童Ⅱ型及部分Ⅲ型骨折。
3、切開復位:
對于嚴重粉碎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經損傷或閉合復位失敗者,需行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手術可直視下解剖復位,選用外側或后側入路,必要時進行植骨。術后早期需監測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并發癥。
4、康復訓練:
固定期間需進行手指屈伸、肩關節活動等鍛煉,拆除外固定后逐步開展肘關節屈伸及前臂旋轉訓練。物理治療如超聲波、蠟療可促進消腫,肌力訓練重點強化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兒童恢復期通常較成人縮短1/3。
5、藥物輔助:
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疼痛,嚴重腫脹者可靜脈滴注甘露醇。中后期配合接骨七厘片等活血化瘀類藥物,骨質疏松患者需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所有藥物使用需嚴格遵循處方要求。
術后飲食應保證每日1.2-1.5g/kg優質蛋白質攝入,多食用牛奶、魚肉等富含鈣磷食物??祻推诒苊馓嶂匚锛皠×疫\動,兒童患者建議佩戴防護支具參加體育活動。定期隨訪至骨折愈合后1年,關注肘內翻畸形等遠期并發癥。睡眠時保持患肢抬高30度以減輕水腫,冰敷每次不超過20分鐘。心理疏導對兒童患者尤為重要,可通過游戲方式提高康復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