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反流可能由胃食管連接部松弛、胃排空延遲、幽門功能障礙、胃部手術史、長期藥物刺激等原因引起,常見癥狀包括上腹灼痛、口苦反酸、餐后飽脹、胸骨后燒灼感、膽汁性嘔吐等。
1、上腹灼痛:胃內膽汁刺激胃黏膜可導致劍突下或右上腹持續燒灼樣疼痛,進食后加重。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常與十二指腸潰瘍混淆。建議避免高脂飲食,服用鋁碳酸鎂可中和膽汁酸。
2、口苦反酸:晨起口腔出現明顯苦味,伴隨酸水反流至咽喉。夜間平臥時癥狀加重,可能引發喉部異物感。睡眠時抬高床頭15-20厘米,限制咖啡因攝入有助于緩解。
3、餐后飽脹:胃內膽汁滯留影響消化功能,表現為早飽感和進食后腹部脹滿。可能與胃輕癱有關,建議分次少量進食,飯后適度散步促進胃腸蠕動。
4、胸骨后燒灼感:膽汁混合胃酸反流至食管引發胸骨后灼熱,嚴重時伴吞咽疼痛。需與心絞痛鑒別,奧美拉唑可減少胃酸分泌,硫糖鋁保護食管黏膜。
5、膽汁性嘔吐:嘔吐物呈黃綠色苦味液體,嚴重者含食物殘渣。長期發作可能導致脫水,胃復安可改善胃排空,必要時需行胃底折疊術治療。
調整飲食結構減少油炸食品攝入,選擇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胸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增強腹肌力量;避免緊身衣物壓迫腹部,餐后2小時內保持直立姿勢。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嘔血、黑便需及時消化內科就診,胃鏡檢查可明確膽汁反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