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萎縮患者的生存時間與病因、病情嚴重程度及治療干預效果密切相關,個體差異較大,無法一概而論。及時規范治療和科學管理可顯著改善預后。
胰腺萎縮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生理性萎縮多見于老年人,胰腺功能緩慢減退,通常不影響正常壽命。病理性萎縮常由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導管梗阻等疾病引起,需重點關注原發病控制。慢性胰腺炎導致的萎縮可能伴隨胰腺內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現為消化不良、血糖波動等癥狀,通過胰酶替代和胰島素治療可維持基本生活需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對激素治療反應良好,多數患者預后較佳。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時需長期補充胰酶制劑,如胰酶腸溶膠囊、復方胰酶片等,同時采用低脂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內分泌功能受損需根據血糖監測結果調整降糖方案,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均可選擇。定期進行腹部超聲、CT或磁共振檢查有助于評估胰腺形態變化。若出現頑固性腹痛、營養不良或糖尿病并發癥,需考慮外科手術如胰管引流術或胰腺部分切除術。
日常需嚴格戒煙限酒,避免暴飲暴食,每日脂肪攝入控制在40克以下,優先選擇魚蝦、雞胸肉等易消化蛋白質。建議進行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監測糞便性狀和體重變化,出現脂肪瀉或消瘦加劇應及時復診。合并糖尿病患者需每日監測血糖,定期檢查眼底和腎功能。保持規律作息和樂觀心態對延緩病情進展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