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屬于慢性進展性疾病,其嚴重程度與血管狹窄程度、側支循環建立情況以及是否及時干預密切相關。
1、早期階段:
早期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行走時出現下肢肌肉酸痛、乏力,休息后可緩解。此時血管狹窄程度較輕,側支循環尚能代償。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控制血壓血糖、規律運動等非藥物干預,配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擴血管藥物如西洛他唑,多數患者癥狀可得到有效控制。日常需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外傷。
2、中期階段:
隨著病情進展,靜息狀態下出現下肢疼痛,夜間加重,常需下垂肢體緩解。此時動脈狹窄超過70%,可能伴隨皮膚溫度降低、毛發脫落等癥狀。除基礎治療外,需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如球囊擴張術或支架植入術,必要時行血管旁路移植術。患者需嚴格監測下肢血液循環,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姿。
3、晚期階段:
出現下肢潰瘍、壞疽等組織缺血表現,常合并感染風險。此時側支循環嚴重不足,截肢風險顯著增加。治療需多學科協作,包括感染控制、疼痛管理、血運重建等綜合措施。對于廣泛壞疽患者,可能需行截肢手術以保全生命。該階段患者需特別注意創面護理,每兩小時更換體位預防壓瘡。
日常護理需堅持低鹽低脂飲食,每日攝入深海魚類補充ω-3脂肪酸,多食新鮮果蔬保證維生素攝入。運動方面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平板運動訓練,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以不誘發疼痛為度。戒煙是核心干預措施,同時需控制血壓低于140/90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維持在7%以下。定期進行踝肱指數檢測和血管超聲檢查,每年至少隨訪2次專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