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尿潴留是指產婦分娩后6-8小時內無法自主排尿或膀胱殘余尿量超過150毫升的現象,主要由分娩損傷、麻醉影響、心理因素、泌尿系統感染及子宮壓迫等因素引起。
1、分娩損傷:
自然分娩過程中,胎頭通過產道可能造成膀胱頸及尿道周圍組織水腫或神經暫時性損傷。尤其是第二產程延長或器械助產時,盆底肌肉和膀胱神經叢受到機械性壓迫,導致逼尿肌收縮無力。輕度損傷可通過熱敷會陰部緩解,嚴重者需留置導尿管2-3天。
2、麻醉影響:
椎管內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會暫時抑制骶神經反射弧,降低膀胱感覺和收縮功能。約30%的產婦在麻醉消退后6小時內出現排尿困難。建議麻醉后定期進行膀胱容量監測,尿量超過500毫升需誘導排尿。
3、心理因素:
會陰切口疼痛或產后焦慮可能導致排尿抑制反射。約25%的初產婦因恐懼疼痛而主動抑制尿意。可通過聽流水聲、溫水沖洗會陰等條件反射刺激,配合心理疏導緩解癥狀。
4、泌尿系統感染:
產后抵抗力下降易引發尿道炎或膀胱炎,炎癥刺激導致排尿疼痛和尿潴留。可能伴有尿頻、尿急和發熱癥狀。確診需進行尿常規檢查,治療需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呋辛,同時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以上。
5、子宮壓迫:
產后子宮未完全復舊時,增大的子宮可能壓迫膀胱三角區。多發于子宮收縮不良或胎盤殘留的產婦,常伴隨陰道出血增多。需進行子宮按摩促進收縮,必要時使用縮宮素注射液。
產后應保持每日飲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分娩后2小時內嘗試首次排尿,采取蹲位或半蹲位姿勢。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每日3組每組10次收縮。會陰側切者可用0.05%聚維酮碘溶液溫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鐘。出現排尿灼熱感或發熱需立即就醫,避免發展為腎盂腎炎。哺乳期用藥需嚴格遵循醫囑,禁用喹諾酮類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