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癥的嚴重程度因個體差異而異,輕癥可能僅表現為黃疸,重癥可能導致貧血、核黃疸甚至器官損傷。溶血程度與母嬰血型不合類型、抗體效價及胎兒代償能力密切相關。
1、輕度溶血: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為輕度,出生后24-48小時出現黃疸,血紅蛋白可維持在正常低限。藍光照射治療配合母乳喂養可有效控制膽紅素水平,必要時輸注白蛋白促進膽紅素代謝。
2、中度溶血:Rh血型不合可能導致進行性溶血,出生后12小時內出現黃疸伴肝脾腫大。需采用雙面藍光治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阻斷抗體,嚴重時需換血治療防止膽紅素腦病。
3、重度溶血:罕見情況下,胎兒期即發生嚴重貧血,可能出現胎兒水腫、心力衰竭。需宮內輸血干預,出生后立即進行雙倍量換血治療,同時糾正酸中毒和低蛋白血癥。
4、遠期影響:未及時治療的嚴重溶血可導致核黃疸,表現為聽力障礙、運動發育遲緩和牙釉質發育不良。定期進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和發育評估對早期發現神經系統損傷至關重要。
5、特殊類型:G6PD缺乏癥患兒接觸氧化性物質后可能突發急性溶血,出現醬油色尿和重度貧血。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堿化尿液,重癥需輸注G6PD正常供體的紅細胞。
母乳喂養期間母親需避免食用蠶豆等誘發食物,保持環境溫度穩定減少新生兒代謝負擔。每日監測經皮膽紅素變化,觀察喂養反應和肌張力情況。出院后定期復查血常規和網織紅細胞計數,貧血患兒需補充鐵劑和維生素E三個月。對于曾有溶血病史的家庭,再次妊娠需進行產前抗體篩查和胎兒超聲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