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積水多數由尿路梗阻引起,嚴重程度取決于病因和積水程度。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長期未治療可導致腎功能損害。
1、尿路梗阻性因素:
結石、腫瘤或前列腺增生等機械性阻塞是最常見原因。輸尿管結石可能造成突發性腰腹痛伴血尿;惡性腫瘤引起的梗阻通常進展隱匿,可能伴隨消瘦或貧血。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多見于兒童,表現為反復泌尿系感染。
2、功能性排尿障礙:
神經源性膀胱或糖尿病膀胱病變會導致尿液滯留。這類患者常有排尿困難、尿頻尿急癥狀,膀胱殘余尿量增加易引發上行性感染。妊娠期子宮壓迫輸尿管屬于生理性積水,分娩后多自行緩解。
3、炎癥與反流因素:
慢性腎盂腎炎可引起輸尿管瘢痕狹窄,膀胱輸尿管反流多見于兒童。反復發熱、尿常規異常是典型表現,長期炎癥刺激可能導致腎實質纖維化。結核性尿路感染造成的狹窄常累及輸尿管全程。
4、其他系統性疾病:
腹膜后纖維化會包裹輸尿管,多與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盆腔放療史患者可能出現輸尿管周圍組織硬化。這類患者往往伴有腰背鈍痛、下肢水腫等壓迫癥狀。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飲水量,避免高草酸飲食如菠菜、濃茶。適度進行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避免劇烈跑跳加重腰部負擔。定期復查泌尿系超聲監測積水變化,出現發熱、腰痛加劇需立即就診。長期積水患者應每半年評估腎功能,控制血壓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