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通常在發病后2-3周內具有傳染性,糞便排毒期一般持續至癥狀消失后1-2周。
戊肝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傳染性最強的階段是潛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潛伏期通常為2-9周,平均40天左右。發病初期患者糞便中病毒載量最高,隨著肝功能逐漸恢復,排毒量會明顯減少。黃疸型患者傳染期可能持續更久,需特別警惕。
1、急性期傳染性:
急性戊肝患者在出現癥狀前1周至發病后3周內具有較強傳染性。此階段患者糞便中可檢出大量病毒顆粒,需嚴格實施消化道隔離措施。臨床癥狀包括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部分患者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急性期患者應避免處理食物或與他人共用餐具。
2、恢復期傳染性:
癥狀緩解后2周內仍可能具有低度傳染性。此時雖然肝功能指標逐漸正常,但部分患者糞便中仍可檢測到病毒RNA。孕婦、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排毒時間可能延長至發病后8周。恢復期患者仍需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需用流動水徹底洗手。
預防戊肝傳播需注重飲食衛生,避免飲用生水或未煮沸的水源,不生食貝類等水產品。接觸患者后需用含氯消毒劑處理污染物,患者衣物應單獨清洗并暴曬。建議高危人群接種戊肝疫苗,出現可疑癥狀及時進行血清學檢測。恢復期患者可適當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豆制品等,促進肝細胞修復,但需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肝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