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括約肌松弛是指控制排便的肌肉群張力減弱或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排便失禁、氣體或液體泄漏。常見原因包括分娩損傷、衰老、神經病變、手術創傷及慢性便秘。
1、分娩損傷:
經陰道分娩可能導致盆底肌及肛門括約肌撕裂,尤其是難產或胎兒過大時。產后早期表現為輕度漏便,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增強肌力,嚴重者需生物反饋治療或手術修復。
2、衰老退化:
隨著年齡增長,盆底肌肉逐漸萎縮,結締組織彈性下降。老年人常出現夜間肛門滲液,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定時排便訓練,必要時使用肛門塞減少污染。
3、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或多發性硬化等疾病可影響支配括約肌的神經信號傳導。患者多伴有肢體麻木,需控制原發病,配合電刺激療法改善局部神經功能。
4、手術創傷:
肛瘺、痔瘡等肛門直腸手術可能直接損傷括約肌結構。術后早期應避免劇烈活動,3個月后仍有失禁需評估是否需括約肌成形術或人工括約肌植入。
5、慢性便秘:
長期用力排便使括約肌過度拉伸松弛。改變如廁姿勢墊高雙腳、增加水分攝入可緩解,頑固性便秘需乳果糖等滲透性瀉藥干預。
日常需避免久蹲久坐,每日進行10分鐘提肛運動收縮肛門5秒后放松,重復20次,飲食中增加燕麥、火龍果等高纖維食物。游泳和瑜伽能增強核心肌群協同作用。癥狀持續加重或影響生活質量時,應及時至肛腸科進行肛門直腸測壓和超聲檢查評估損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