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術后飲食需注重營養均衡與消化吸收,主要原則包括高蛋白補充、維生素攝入、低脂低糖、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
1、高蛋白補充:
術后傷口愈合需要大量蛋白質支持,建議選擇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胸肉、蛋清等。動物蛋白生物利用度高,可搭配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漿。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達到1.2-1.5克/公斤體重,但需避免過量增加腎臟負擔。烹飪方式以清蒸、水煮為主,減少油脂攝入。
2、維生素攝入:
維生素C和維生素A對黏膜修復至關重要,可多食獼猴桃、西蘭花、胡蘿卜等深色蔬果。B族維生素可通過全谷物、堅果補充,促進新陳代謝。脂溶性維生素需適量補充,如維生素D可通過魚類、蛋黃獲取,但需注意與藥物相互作用。
3、低脂低糖:
控制飽和脂肪酸攝入,選用橄欖油、亞麻籽油等不飽和脂肪酸。減少精制糖攝入以降低炎癥反應,血糖波動可能影響術后恢復。高纖維食物如燕麥、糙米有助于維持腸道菌群平衡,但需逐步增加避免腹脹。
4、少食多餐:
術后消化功能較弱,建議每日5-6餐,每餐控制在200-300克。餐間可補充堅果、酸奶等健康零食。進食時細嚼慢咽,餐后保持半臥位30分鐘。記錄飲食日記有助于發現個體不耐受食物。
5、避免刺激性食物:
禁食辛辣調料、酒精、咖啡因等可能刺激消化道的食物。生冷食物可能引發腸痙攣,術后初期建議完全加熱后食用。高鹽腌制品可能加重水腫,每日鹽分攝入應低于5克。特殊食物如人參、當歸等中藥需經醫師評估。
術后飲食需配合個體化營養方案,建議由營養師根據手術范圍、化療方案等制定。初期可嘗試流質飲食如米湯、蔬菜汁,逐步過渡到軟食。保持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飲用。適當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功能,但需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定期監測體重、白蛋白等營養指標,出現持續食欲減退或消化不良應及時復診。術后3個月內避免節食減肥,保證充足熱量攝入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