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焦慮癥可能由激素波動、胎兒健康擔憂、分娩恐懼、家庭關系壓力、既往心理病史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情緒波動、軀體不適、回避行為、認知功能下降、社交退縮等癥狀。
1、情緒波動:
孕婦常出現持續性的緊張不安,易激惹或情緒低落,可能伴隨無明確原因的哭泣。部分患者對胎兒健康產生過度擔憂,反復出現災難化思維,如擔心分娩意外或胎兒畸形。建議通過正念冥想、孕期瑜伽等放松訓練緩解情緒。
2、軀體不適:
約60%患者出現心悸、手抖、出汗等自主神經癥狀,部分表現為非特異性頭痛、腰背酸痛或胃腸道不適。這些癥狀與焦慮引發的肌肉緊張和交感神經興奮有關,需與妊娠高血壓等器質性疾病鑒別。溫水浴、穴位按摩可改善軀體化癥狀。
3、回避行為:
患者可能逃避產檢或拒絕討論分娩計劃,對醫院環境產生恐懼。部分表現為過度尋求reassurance,如反復要求醫生確認胎兒狀況。這種行為模式與對未知風險的過度防御有關,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改善應對方式。
4、認知障礙:
注意力不集中和決策困難是典型表現,孕婦常描述"腦子一片空白",難以完成日常計劃。睡眠障礙多見,包括入睡困難或早醒,可能伴隨生動的噩夢。這與孕期皮質醇水平升高及前額葉功能抑制相關,規律作息和日間光照有助改善。
5、社交退縮:
患者逐漸減少與親友接觸,回避社交活動,部分出現對配偶的過度依賴或排斥。這種變化既與軀體不適有關,也源于對他人評價的敏感。參與孕婦互助小組可重建社會支持系統。
建議每日攝入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促進血清素合成,配合散步等低強度運動調節神經遞質平衡。配偶應參與產前教育課程學習陪伴技巧,當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功能損害時需心理科干預。注意區分正常的孕期情緒反應與病理性焦慮,中重度患者可考慮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舍曲林、帕羅西汀等妊娠安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