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可通過血液檢測確診,主要依據膽紅素水平、血型抗體篩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結果。
新生兒溶血病是由于母嬰血型不合引發的免疫性溶血,常見于Rh血型系統或ABO血型系統不合。典型癥狀包括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貧血、肝脾腫大,嚴重者可發生核黃疸。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是確診依據,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可預測胎兒風險。血常規檢查可見血紅蛋白降低、網織紅細胞增高,血清總膽紅素和未結合膽紅素顯著升高。
1、實驗室診斷方法:
血液檢測是診斷核心,需完成母子血型鑒定、抗體篩查及效價測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能檢測紅細胞表面抗體,陽性結果提示存在免疫性溶血。血清膽紅素檢測需動態監測,每日上升速度超過5mg/dl提示病情進展。外周血涂片可見球形紅細胞增多,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陽性。
2、臨床表現評估:
黃疸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多在出生后24小時內顯現并迅速加重。貧血程度與溶血速度相關,重度貧血可伴心率增快、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因髓外造血所致,觸診質地偏硬。膽紅素腦病是嚴重并發癥,表現為嗜睡、肌張力減低或增高,需緊急干預。
確診后需立即采取光療降低膽紅素,重度病例需換血治療。母乳喂養可促進膽紅素排泄,但母乳性黃疸需暫停母乳3天以鑒別。日常護理需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感染加重溶血。定期監測生長發育指標,貧血患兒可補充鐵劑和維生素E。出院后每兩周復查血紅蛋白直至恢復正常,6個月內避免接種減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