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可能由內分泌紊亂、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子宮病變、精神壓力等因素引起。
1、內分泌紊亂: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是常見原因,可能表現為周期延長或縮短。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調節生物鐘,避免過度節食或暴飲暴食。適當補充維生素E和B族維生素可改善卵巢功能。
2、多囊卵巢綜合征:高雄激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是主要發病機制,常伴隨痤瘡、多毛等癥狀。控制體重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飲食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如燕麥、藜麥。醫療干預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二甲雙胍或避孕藥。
3、甲狀腺功能異常:甲亢或甲減均可影響月經周期,可能伴隨心悸、畏寒等癥狀。定期檢測TSH水平,碘攝入量控制在每日150微克左右。藥物治療包括左甲狀腺素鈉或甲巰咪唑。
4、子宮病變: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器質性疾病可能導致經量異常。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宮腔鏡手術或肌瘤剔除術是常見治療方式。避免攝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5、精神壓力:長期焦慮會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正念冥想和腹式呼吸訓練能緩解壓力,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保證每日7-8小時優質睡眠。
調整生活方式需注意均衡攝入鐵、鈣等礦物質,深色蔬菜和紅肉可預防貧血。太極拳等舒緩運動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環,經期避免劇烈運動。記錄月經周期有助于早期發現異常,持續3個月以上紊亂需婦科就診排查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