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糞便可能由飲食因素、藥物作用或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食用動物血制品、服用鐵劑或鉍劑、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等。
1、飲食因素:
攝入深色食物是黑便的常見非病理性原因。動物血液制品如豬血、鴨血在消化過程中血紅蛋白會與腸道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鐵,導致糞便呈現柏油樣黑色。大量進食桑葚、黑芝麻等深色食物也可能暫時性改變糞便顏色。這類黑便通常無特殊氣味,停止相關食物攝入后1-2天內可恢復正常。
2、藥物影響:
部分藥物代謝產物可導致糞便染色。補鐵制劑如硫酸亞鐵會使糞便呈綠黑色,胃黏膜保護劑枸櫞酸鉍鉀則會產生硫化鉍使糞便變黑。某些中成藥含炭類成分也可能引起類似改變。藥物性黑便往往質地正常,停藥后顏色即可逐漸消退,但需注意與消化道出血鑒別。
3、上消化道出血: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是病理性黑便的主要原因。血液在胃酸作用下形成酸化正鐵血紅蛋白,經腸道細菌作用轉化為硫化鐵,導致糞便呈柏油樣且有特殊腥臭味。可能伴隨嘔血、心悸、乏力等癥狀,出血量超過50ml即可出現黑便,需緊急胃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
4、食管靜脈曲張:
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會產生大量黑便,常伴有嘔鮮紅色血液。由于門靜脈高壓導致側支循環開放,出血往往量大且難以自止,可能出現失血性休克表現如面色蒼白、血壓下降,需立即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
5、惡性腫瘤:
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潰爛出血可引起慢性黑便,可能伴隨進行性消瘦、貧血、腹部包塊等報警癥狀。腫瘤組織壞死出血通常呈間歇性,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胃鏡或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發現黑便應首先排除飲食和藥物因素,若伴有頭暈、冷汗等失血癥狀需立即就醫。建議記錄黑便次數、量及伴隨癥狀,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者需定期檢查糞便隱血。40歲以上人群首次出現不明原因黑便建議進行胃腸鏡檢查,排除消化道惡性病變。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衛生,限制過量飲酒,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規范根治治療以預防消化性潰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