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月經通常不會直接引起貧血。健康女性月經期失血量平均為20-60毫升,遠低于人體造血代償能力。
月經相關貧血的發生與個體基礎鐵儲備、經量過多或持續時間過長有關。成年女性每日需攝入18毫克鐵元素,月經期鐵流失量約為0.5-1毫克/日。當單次月經失血超過80毫升或周期短于21天時,可能造成鐵元素入不敷出。長期鐵缺乏會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
1、生理性月經與貧血預防:
正常月經周期女性可通過膳食補充維持鐵平衡。動物肝臟、血制品、紅肉含血紅素鐵吸收率較高,搭配維生素C可提升植物性鐵吸收率。經期應避免濃茶、咖啡等抑制鐵吸收的飲品。適量增加深綠色蔬菜、堅果等富含葉酸食物,有助于紅細胞生成。
2、病理性月經過多的警示:
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腺肌癥等婦科疾病可能導致經期延長或出血量增加。若衛生巾每小時浸透持續3小時以上,或排出大量血塊,需警惕病理性出血。這類患者常伴隨經期血紅蛋白下降10g/L以上,需通過婦科超聲排查病因。
建議月經期女性每年檢測血常規,關注血紅蛋白和血清鐵蛋白指標。長期素食、減肥人群可考慮預防性補充鐵劑。出現明顯貧血癥狀時應就醫排查,避免自行補鐵掩蓋潛在疾病。保持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適度鍛煉,能改善血液循環和鐵元素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