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瘺手術的適合時機需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感染控制情況及營養狀態綜合評估。多數情況下需在腹腔感染得到控制、患者營養狀況改善后進行。
1、急性期處理:
腸瘺發生后初期通常存在腹腔感染、電解質紊亂等問題,此時不宜立即手術。需通過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治療等措施穩定病情。同時需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糾正低蛋白血癥和貧血,為后續手術創造條件。
2、感染控制后:
當腹腔膿腫經引流后體溫正常、白細胞計數下降、引流液清亮時,可考慮手術。此時需通過CT或瘺管造影明確瘺口位置、數量及遠端腸管通暢情況。對于單發、管狀瘺,部分病例可通過保守治療愈合。
3、營養狀態達標:
手術前血清白蛋白應維持在30g/L以上,血紅蛋白大于90g/L。存在腸液大量丟失者需補充足夠熱量和蛋白質,必要時可選用生長抑素減少腸液分泌。營養狀況不佳會增加術后吻合口瘺風險。
4、特殊類型處理:
高位腸瘺因消化液腐蝕性強,宜在3-6個月后手術;低位腸瘺可適當提前。放射性腸炎所致腸瘺需等待6-12個月待病變穩定。惡性腫瘤相關腸瘺需評估腫瘤分期,部分病例需聯合腫瘤切除。
術后需循序漸進恢復腸內營養,從短肽型制劑逐步過渡到整蛋白型。早期可進行床上肢體活動預防血栓,2周后根據恢復情況開始腹部肌肉鍛煉。日常需注意保持瘺口周圍皮膚清潔,使用造口護理產品防止皮炎。長期隨訪中需監測營養指標,及時補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避免劇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壓行為,降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