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可通過局部壓迫、冷敷、血管收縮劑、止血藥物、手術治療等方式止血。鼻出血通常由鼻腔干燥、外傷、高血壓、血液病、鼻腔腫瘤等原因引起。
1、局部壓迫:
用手指捏住鼻翼兩側5-10分鐘,同時保持頭部前傾姿勢。這種方法適用于大多數前鼻孔出血,通過直接壓迫出血點促進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縮。操作時避免仰頭防止血液倒流嗆咳。
2、冷敷止血:
用冰袋敷于鼻梁和前額部位,低溫可使毛細血管收縮減緩出血。每次冷敷15分鐘間隔1小時重復,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凍傷皮膚。該方法對運動后或高溫環境導致的鼻出血效果顯著。
3、血管收縮劑:
使用含羥甲唑啉的鼻噴劑可快速收縮鼻腔血管,或浸泡1%麻黃素溶液的棉片填塞鼻腔。這類藥物通過激活α腎上腺素受體減少局部血流量,但連續使用不宜超過3天以防反彈性充血。
4、止血藥物:
嚴重出血可口服氨甲環酸抑制纖溶系統,或使用蛇毒血凝酶局部噴灑。維生素K適用于華法林抗凝導致的出血,酚磺乙胺能增強血小板功能。藥物止血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尤其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5、手術治療:
頑固性出血需行電凝止血術或鼻腔填塞術,動脈性出血可能需血管栓塞治療。可能與鼻腔血管畸形、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噴射狀出血、單側反復出血等癥狀。
日常預防應保持室內濕度40%-60%,使用生理鹽水噴霧濕潤鼻腔。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維生素K的綠葉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高血壓患者需規律監測血壓,血小板減少者應避免劇烈運動。若出血持續20分鐘以上或伴有頭暈乏力,需立即耳鼻喉科急診處理。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增強血管彈性,但鼻出血發作后48小時內暫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