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斑塊的治療選擇需根據斑塊性質、狹窄程度及患者整體狀況綜合評估,多數輕度狹窄<50%患者適合保守治療,中重度狹窄≥50%或癥狀性斑塊需考慮手術干預。主要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植入術。
1、藥物治療:
適用于穩定型斑塊或狹窄程度<50%的患者。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穩定斑塊;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形成;降壓藥控制高血壓。需定期復查超聲監測斑塊進展,同時需配合戒煙、控制血糖等生活方式干預。
2、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針對狹窄≥70%或伴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通過外科手術直接切除斑塊,長期通暢率較高,但需全身麻醉且存在顱神經損傷風險。術后需聯合抗血小板治療,適用于預期壽命較長、手術耐受性良好的患者。
3、頸動脈支架植入術:
適用于手術高風險或解剖位置特殊的患者。通過血管內介入放置支架擴大管腔,創傷較小但存在圍手術期栓塞風險。需嚴格評估斑塊形態,鈣化嚴重或潰瘍性斑塊可能增加手術難度。
4、斑塊穩定性評估:
超聲檢查中低回聲斑塊、表面潰瘍提示易損性高;CT血管成像可量化鈣化程度;血清學標志物如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反映炎癥活動。不穩定斑塊即使狹窄程度未達手術標準,也可能需要強化藥物治療。
5、綜合決策因素:
需結合年齡、合并癥如冠心病、腎功能不全、神經系統癥狀如黑矇、肢體無力等。無癥狀患者手術閾值更高,近期發生過腦梗死的患者需評估再灌注風險。多學科團隊討論可優化治療方案。
頸動脈斑塊患者應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每日鈉攝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深海魚類攝入補充ω-3脂肪酸。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周累計150分鐘,避免劇烈頭部運動。監測血壓血糖,收縮壓維持在140mmHg以下,糖化血紅蛋白不超過7%。每3-6個月復查頸動脈超聲,出現新發頭暈、視物模糊等癥狀需及時就診。戒煙并避免二手煙暴露,酒精攝入男性每日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