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潰爛可以遵醫囑使用藥物。針對不同病因和癥狀,醫生會開具抗炎、抗菌或促進愈合的藥物。
1、感染性牙齦潰爛:
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牙齦潰爛需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細菌感染常用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真菌感染可使用制霉菌素含漱液。伴隨紅腫熱痛癥狀時,可配合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減輕炎癥。日常需加強口腔清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創傷性牙齦潰爛:
物理損傷導致的潰爛通常無需特殊用藥,保持口腔衛生即可自愈。若創面較大可局部涂抹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愈合。避免用患側咀嚼硬物,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防止繼發感染。反復發生的創傷性潰爛需排查是否存在牙齒排列不齊等機械刺激因素。
3、全身性疾病相關潰爛:
白血病、克羅恩病等系統性疾病可能表現為牙齦潰爛,需治療原發病。維生素B族缺乏引起的潰爛應補充復合維生素B,同時增加瘦肉、蛋黃等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攝入。這類患者需定期監測血液指標,避免擅自使用刺激性漱口水。
牙齦潰爛期間應選擇溫涼軟質食物如南瓜粥、蒸蛋羹,避免過硬過燙飲食刺激創面。每日使用軟毛牙刷輕柔清潔牙齒,配合牙線清除鄰面菌斑。吸煙飲酒會延緩愈合,治療期間需嚴格戒除。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復,可通過獼猴桃、牡蠣等食物獲取。若潰爛持續兩周未愈或伴隨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需及時復查排除惡性病變。